星期四, 10月 02, 2008

James Horner 詹姆斯霍納 

  James Horner於1953年4月14日生於加洲洛杉磯,童年時期居住在英國,青少年時期則大都在美國加洲度過,期間他曾返回英國倫敦求學一年,之後又回到加洲完成大學教育,並且在UCLA取得理論作曲的博士與碩士學位,在好萊塢眾多配樂工作者中,他是標準的學院派作曲家,而受過如此紮實嚴謹的音樂訓練,卻走入電影配樂的領域,是James Horner始料未及的。
   




  剛完成學位的James Horner原本一心想從事較為嚴肅的音樂創作,並且在音樂學院中擔任教職,在1978年他曾發表過一組名為Spectral Shimmers的交響曲.但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他為AFI ( American Film Institute ) 的學生電影作品寫了一些電影配樂,他才發現為電影譜曲正是自己最響往的創作模式,因為這樣的工作不僅可以滿足自己對譜寫音樂的熱誠與創作慾,而且當完成一個作品,只要過幾天,馬上就可以站在交響樂團前,知道自己的作品表演起來是什麼樣子,James Horner熱情急切的性格可見一般,當然他的性格也帶著一股學院派音樂家的固執,例如他曾“宣誓”決不為電視節目做配樂,因為他不為easy money寫作,而且以交響樂為音樂創作的主體更是他個人十分堅持的



  早期他曾為Roger Corman New World Picture工作過,他與<鐵達尼號>的導演詹姆斯.柯邁隆便結緣於此,當時柯邁隆的工作是攝影師與視效設計。這段期間Horner常常寫出品質比影片本身更出色的音樂,這也使得他受到派拉蒙片場的矚目,而在1982年獲得接替Jerry Goldsmith為<星際迷航記續集(Star Trek ):星戰大怒吼>擔任配樂的工作。在這個時期,由於John Williams與Jerry Goldsmith的磅礡風格,領導電影配樂的趨勢,因此James Horner在創作上不免也受到這樣的期望與影響,這一部電影配樂和Goldsmith的第一集比較之下,在主題旋律的氣勢上顯然比較薄弱,而且結構上也顯得單調乏味,但在一些描述星際無垠的抒情片段上,卻發揮得十分出色,以整體的表現而言雖然顯得有些力道不足,但卻相當唯美,配樂中不少管絃語法深受Jerry Goldsmith的影響,這種影響在<異形續集>中也十分明顯。



  相較於近年來的出色表現,80年代早期的Horner並沒有十分明顯的個人風格,以現在來看他過去的作品,我認為實際上他並不十分善長氣勢強悍的音樂,雖然他的音樂不及John Williams或Jerry Goldsmith那種石破天驚的爆發力和震撼性,但他的音樂中一股空靈唯美,深情細緻的特色卻獨樹一幟,只是套在John Williams和Jerry Goldsmith的配樂模式中,反而弄得礙手礙腳,幾乎一直到了<光榮戰役>,<真愛一世情>等作品,James Horner才真正開始可以完全將他人配樂的模式拼除,並且把個人音樂的優點與風格加以全盤發揮。



  當然,如果說早期的James Horner完全沒有個人風格是不可能的,在他二十年的配樂創作中,他的個人色彩也一直在成型蘊釀著,只是相較於其他幾個同輩電影音樂家如Danny Elfman或Hans Zimmer等人,他的個人風格在早期比較不那樣鮮明,但甜美溫暖的旋律性一直是他的音樂最吸引人的特色。1985年他為另一部十分賣座的科幻影片<魔繭>配樂,雖然這個時期大行其道的,是John Williams氣勢慓悍的科幻電影音樂風格,但由於<魔繭>本身就是溫馨取向,加上Horner優美適切的主題,也成功的經營出另一種溫馨動人,又不失遼闊浩瀚的音樂風格,這樣的風格也延伸到1986年的<美國鼠譚>中,其中的主題曲“Somewhere Out There ”更是傳唱不墜,並贏得一座葛萊美音樂獎,以及獲得當屆金像獎最佳原著歌曲的提名,在同一年,Horner也首度獲得金像獎最佳原著音樂的提名,作品是導演詹姆斯.柯邁隆的<異形續集>,第一集的<異形>出自Jerry Goldsmith之手,因此這是Horner繼<星戰大怒吼>之後,再度接手Jerry Goldsmith的作品,儘管Horner的表現堪稱出色,但基本上整個音樂風格,幾乎完全是承襲Goldsmith首集的音樂作風而來,而且有大量的音樂只能算是<星戰大怒吼>的翻版,原創水準並不高,不過,卻是James Horner首次贏得金像獎評審青睞的作品.



  由於<美國鼠譚>的成功,1988年Horner再度為安培林的新卡通<歷險小恐龍>配樂,是我個人非常喜愛的作品,這一年Horner另一部受到矚目的代表作是導演朗.霍華的作品<風雲際會>,這一部配樂精彩的呈現了影片中瑰麗神秘的時空,騎士,巫師,公主,精靈,侏儒,怪獸與魔法,都在Horner的筆下揮灑出栩栩如生的形象,是我個人認為Horner在80年代最好的作品之一,雖說Horner的音樂不常給人鏗鏘有力的印象,但這部片子中意氣風發的騎士主題絕對是例外,而且為了營造故事中那種充滿神話與傳奇美感的氣質,Horner大量使用一些音色上十分特殊的樂器,使得整個音樂風格在傳統的交響樂型態中,又成功的揉合了新世紀音樂或民族音樂的情調,這樣的音樂風格可以說是James Horner日後作品的一大特色。



  1989年,James Horner以<夢幻成真(夢田)>第二度入圍金像獎,同年的<光榮戰役>也獲得金球獎提名並贏得一座葛萊美音樂獎,<光榮戰役>是James Horner早期的作品中,題材比較嚴肅的,James Horner在音樂語言上有不少突破,是Horner很具代表性的作品。90年以後,James Horner作品的數量大幅增加,動作愛情,科幻冒險,驚悚溫馨,無所不包,足見其在影壇受到的器重與其全方位的發展,但他的作品水準落差卻頗大,尤其產量頗高的90年代初期,並沒有令人印象十分深刻的佳作,加上他時常在不同的影片中,放入完全“一模一樣”的音樂片段,請注意,不是“類似的”音樂片段,而是完全一樣的音樂片段,這些片段如果是無關緊要的片段還好,但是這些被James Horner一再使用的音樂片段時常是十分出色且搶眼的,因此只要一出現,很難逃過樂迷或樂評人的耳朵,這種自己抄襲自己作品的情況使得他飽受樂評人的攻擊,但Horner卻有不同的說詞,他認為要求一個音樂家每一次都寫出完全不同的作品是不可能的,因為每個音樂家都有其善用的音樂語言,即使是莫札特也不例外!不過這對樂評人顯然還是不夠說服力,因為他們批評的不是Horner寫不出完全不同的音樂,而是他在不同的作品中一再套用完全相同的音樂,而且大多數的時候,是無意義的重覆使用這些音樂。



  1994年的<真愛一世情>重振了樂迷對James Horner的信心,這是一部充滿個人色彩的代表作,是Horner的作品中我個人最喜愛的一部,這個作品中的許多元素也發展出1995年的<阿波羅十三>和<英雄本色>,這兩部配樂同時入圍了當屆奧斯卡金像獎,但<真愛一世情>反而被奧斯卡忽略了,我想最大的原因是<真愛一世情>拍得太差了,劇情一廂情願到令人不知所措,如果沒有James Horner的音樂,我幾乎不知道要如何看完這部電影,而<阿波羅十三>的緊張氣氛加上<英雄本色>的兒女情長,終於締造了1997年<鐵達尼號>的空前成功,這也是在台灣有史以來銷售量最“誇張”的電影原聲帶,截至2000年為止,<鐵達尼號>原聲帶的全球銷售量高達二千八百萬張以上,創下電影原聲帶銷售量的新紀錄,同時Horner也以這部作品拿下最佳電影音樂與原著歌曲兩座金像獎。



  <鐵達尼號>的成功,使得James Horner成為好萊塢最炙手可熱的配樂新貴,在人氣上直追John Williams與Jerry Goldsmith等配樂老將,但年輕的確也對Horner帶來壓力,他曾說他最不喜歡在灌錄唱片時樂團的人談天吵鬧,但樂團的人的確時常如此,只因為樂團中大部分的人都比他年長,所以有時得不到他們的尊重,他說:我不相信和John Williams合作時他們會這樣,但和我一起,他們就會。有些媒體認為Horner在交際表現上不若John Williams或Jerry Goldsmith那般幽默圓融,但或許這份固執,嚴肅,坦白,直接,與對音樂的熱情和堅持,正是這位年輕且才氣逼人的學院派作曲家可愛之處。

James Horner 官方網站以及作品年表
http://www.james-horner.com/
http://en.wikipedia.org/wiki/James_Horner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