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用軟件作曲的音樂家(不管專業的還是業餘的),都會被一個嚴重的問題困擾。
軟件一方面為音樂家提供了這樣一種可能,即僅僅在自己的工作室裡就可以製作出音樂成品,而無需其他人的介入,這使得音樂家可以真正展現純粹的個人色彩,可以說音樂家從現在才真正開始能夠進行完全獨立的創作,使得Self Music成為可能,而在這之前,人類所有的音樂作品都是合作音樂,除了那些獨奏曲之外。
但另一方面,軟件同時也增加了音樂家在技術方面的要求,這種要求和傳統的技術要求完全是兩碼事。因為這些新生的技術方面的要求有很多看上去幾乎和音樂本身沒有關係,比如錄音環節的噪音減弱,聲音合成技術等等。
所以那些打算創作Self Music的人,或打算在自己的音樂中增加電子成分的人,會發現你必須要從頭開始學習大量幾乎和音樂不相關的知識。包括聲音合成的原理、軟件的使用、電腦的使用、混合多個樂器時的處理方法等等等等。你需要全面掌握從靈感到唱片的全套技術,而這一個流程,在以前是分成若干個職業的。
我們來看一下音樂從靈感到變成唱片要經過至少幾個步驟:
*靈感
*作曲
*演奏
*錄製
*混音
這五個步驟通常情況下分為4個職業,作曲家、演奏者、錄音師和混音師。
這4個職業中的任何一個都夠一個人鑽研一生。但是Self Music卻要求你必須同時精通這4個職業,即便算不上精通,也至少要熟練。
軟件雖然從很大程度上已經為音樂家掃除了部分技術障礙,比如,錄音軟件至少比錄音硬件更好掌握,軟件中都提供很多預置方案,讓你有一個快速的學習樣板。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你就可以逃脫技術門檻對你的羈絆。你依然要在在4個領域當中進行平行的探索,盡力掌握的更多,因為這樣做會對你的創作形成積極的影響。
如果你專注於現場演出,不用考慮後期處理的問題,掌握的技術越全面,你的現場演出效果也更能掌控在自己手中,而不至於被那些不負責人的調音師給毀掉。所以一樣要花很多精力去克服技術障礙。
特別是在這個音色就是音樂家的生命的時代(正如色彩對於畫家,字母對於作家),當你打算使用軟樂器製作自己的音色的時候,你會發現,你不得不對一個完全陌生的領域發起挑戰。這個領域就是聲音合成技術。這是一個可以說幾乎和音樂本身並沒有什麼關聯的領域。就正如多數提琴手根本不用關心提琴是怎麼生產出來的一樣。但是使用軟樂器時,情況卻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你想更有效地使用軟樂器,你就要對這種樂器的原理進行瞭解。這在軟樂器急速發展的今天顯得尤為重要。
你會發現,在這個時代想要作曲,需要學習的東西堆成了小山。不再是以前那樣,只要會一件樂器就足夠了。
但實際上,每一個音樂家都應當盡力避免變成一個「純粹的工程師」。你必然要變成半個工程師,但應當避免由於在技術上消耗的精力太多而變成純粹的工程師。頂尖的樂隊都擁有自己獨特的吉他音色這一現象表明,音樂家是半個工程師不是最近才出現的新趨勢,從人們在吉他屁股上插了根線之後就已經開始了。吉他手們對音色都極為挑剔,這和古典樂器演奏家們沒有什麼區別,對音色挑剔古已有之。兩者的區別在於,物理樂器的演奏者是沒法去改變樂器的音色的,那是樂器製造商的工作。但是到了電聲時代,改變音色已經成了演奏者份內的事情。而到了軟樂器的演奏者,音色徹頭徹尾成了演奏者的主要工作。
既然時代如此,要求你一邊能製作屬於自己的音色,一邊又要能夠用這種音色準確表達自己的感情,那沒有什麼多說的,這個技術障礙一定要去突破。正如你想要彈好吉他就必須花很多時間去練琴一樣,你想要使用好軟樂器,就必須花足夠多的時間去學習怎樣使用它。
我想通過這個系列,與你分享軟樂器的使用經驗,幫助你減少在學習軟樂器方面消耗的時間,讓你盡可能的避免演化成為一個純粹的工程師。當然如果你想要成為的恰恰就是一個工程師,這個系列並不合適你。
當我在兩年前第一次看到NI的Absynth3的時候,我看著Absynth3的面板非常沮喪,我想我永遠都不用打算能學會使用這個合成器了。但是兩年後,我卻發現,Absynth3的結構是所有軟樂器中最簡單清晰的。我想,我發現的軟樂器使用規律會對你有所幫助。這些規律建立的基礎是,目前雖然軟樂器五花八門,但是製造聲音的基本原理卻並沒有本質性的差異。掌握了這些規律,就相當於掌握了絕大多數軟樂器的使用。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學習使用軟樂器都會面臨一個如何入門的難題。但是沒有任何一個軟樂器生產商關於這一點提供有效的幫助。多數人都是完全依靠自己的悟性不停摸索,一點一點前進的。特別對於很多剛剛進入這一領域的人來說,情況就更糟糕,因為軟樂器已經進入了急劇複雜化的新時代,你卻見不到任何由淺入深的系統學習方法,你不得不一開始就面臨一個很高的門檻。雖然所有的軟樂器都提供大量的預置音色,這些預置音色彷彿是絕佳的學習資料,但是由於初學者根本不知道軟樂器面板上那數百個參數都各自管什麼用,所以,這些軟樂器應用高手製作的音色幾乎沒有任何參考意義。軟樂器雖然已經開始獲得獨立於硬件合成器的生存地位,但是所有的軟樂器生產商卻從意識上沒有完全擺脫硬件合成器對他們的影響,畢竟所有的軟樂器都是從模仿硬件合成器開始的,而且現在也仍然沒有結束模仿的階段。這導致的一個嚴重問題是,已經有大量的業餘音樂家湧入軟樂器的使用者行業,但是生產商們卻仍然從意識上堅守「為純專業人士服務」的理念。所以幾乎所有的軟樂器都表現的「難學難用」。
相比傳統樂器那些名目繁多的教材和練習曲,軟樂器在學習方面的巨大門檻顯然會極大挫傷
何想要學習使用軟樂器的人。這是我寫這個系列的最重要的意義,為初學者提供一個由淺入深的學習過程。就像練習鋼琴,你最好從拜厄開始一樣,學習任何東西都應該從最基礎的東西開始,這樣你可以獲得最快的學習速度。
這個系列的15天訓練,將給你提供這樣一個機會。讓你從門外漢變成一個行家裡手。這個15天訓練只對軟樂器的基本工作原理進行分析,同時提供給你一個模塊化分析和使用軟樂器的系統方法,但不涉及過多的實際操作。之所以這樣安排是因為,當前的任何一個軟樂器都相當複雜,從每一個軟樂器自帶的動輒百頁的手冊你就可以瞭解這一點。但是這些軟樂器的工作原理卻大同小異,掌握一種系統使用方法比掌握實際操作更有益於你的學習。而關於每一個軟樂器的詳細內容,這個系列也提供了專門的章節,每一個軟樂器都有各自的「全面擊破」進行足夠詳細的介紹。裡面涉及的軟樂器都是當今最具代表性的頂級軟樂器。
掌握15天訓練所提出的內容不僅是很好的入門,而且更重要的是,15天訓練中提供的軟樂器析方法將會成為你使用軟樂器時,節約時間的有利助手。
這個系列適用於所有想要學習使用軟樂器的人,不論你是一名剛接觸軟樂器的人,或是一名熟練的使用者,你都會從15天訓練中得到很大的幫助。
當需要使用宿主軟件時,這個系列使用Ableton Live。Live從很多方面來講都全面為現代作曲模式做好了準備。如果你對Live很陌生,建議在閱讀這個系列前,先學習Live的基本操作。你可以在MIDIfan網站找到非常詳細的學習資料,地址如下:
一、樂器和我們
我不想用這個系列浪費你寶貴的時間在學習「歷史」上。所以我不打算在第一章向你系統介紹人類樂器的發展歷史,這不是這個系列的目的。我只想讓你花一點時間瞭解一下最粗的歷史線條,同時開始介紹後面的訓練中要用到的一些最核心的基本概念,所以請把這個章節當作是訓練的開始。
總體上來講,樂器的發展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劃分的標準是樂器發出聲音的原理:
1、物理樂器階段
2、電聲樂器階段
3、電子合成器階段
4、電腦樂器階段
這四個階段都有各自完全不同的樂器,同時都沒有因為某一個新階段的開始,而導致舊樂器的淘汰。恰恰相反,每一個階段的樂器都仍然在繼續接受時間的檢驗,而且在這個時代,這些樂器都已經混合在了一起,在舞台上發揮各自不同的魅力。
上述劃分沒有任何評價及學術研究含義,你也不必將這種劃分看作是某種標準劃分。上述劃分僅僅為方便下面的敘述之用。
1、物理樂器
物理樂器,不論是吉他、鋼琴還是單簧管,都有自己的共鳴箱或共鳴腔。這是物理樂器的主要特徵。使用共鳴箱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放大和美化樂器的聲音。物理樂器發出聲音的原理都一樣,都是應用弦振動或面振動(比如鼓)或直接的空氣振動(比如笛子)來產生原始的聲音信號,然後使用共鳴箱美化和放大這個「原始信號」。
「原始信號」是這個系列中很重要的一個概念。所有的樂器(包括我們的主角,軟樂器)的發聲方式,我們都可以進行這樣的分解。即:原始信號—>處理。
不管你面對的是什麼樂器,你總是可以將其進行這樣的分解。比如吉他,其原始信號是琴弦振動發出的空氣振動,信號處理就是箱體的共鳴。或者長笛,長長的管子就同時是產生空氣振動和共鳴效果的地方。只有個別打擊樂器,比如手鈴、三角鐵之類省略了共鳴部件,所以你只能看到原始信號部件。
單獨琴弦的振動,產生的原始信號總是很單薄。你可以試著把一根吉他琴弦找個什麼地方繃緊了彈奏,聽聽其發出的聲音。然後對比一下裝在吉他上的琴弦發出的聲音。聽聽琴箱起到的聲音美化作用。
沒有共鳴箱輔助的琴弦振動不僅很單薄,而且音量非常小。你可以對比一下電吉他和箱吉他的音量,就會很容易搞明白共鳴箱的音量放大作用。
所以在物理樂器中,共鳴箱就是起到「處理」原始信號作用的部件。
它放大和美化原始信號,最終得到一件樂器的兩個基本元素:音量和音色。
很多物理樂器都有一個很特別的方面——演奏技巧。比如吉他上的揉弦,可以讓音高發生微小的變動。這種變動對人來說,相當重要。變動,或者說,「活的」,這是生命的一種象徵,人對這種象徵有強烈的偏好。所以很多樂器都有很豐富的演奏技巧,來活化單調的音色。這在這個系列中被稱為「麗化」,麗化的主要目的是裝飾音色,去除單調感。
於是我們最終聽到的聲音,其產生過程變為:
這一處理過程就是這個系列主要描述的系統分析方法。不僅僅適用於物理樂器,同樣適用於軟樂器,比如揉弦技巧導致的音調週期性變化在軟樂器中也同樣是一種主要的麗化手段,可以使用LFO調製音調來實現。
物理樂器一旦製造完成後,就無法再更換共鳴箱了,所以多數物理樂器的音量和音色在製造完成時就被固定了。物理樂器音色的好壞取決於共鳴箱體的用料和設計,甚至是運氣。而其音量則受另外一個因素的限制。這個因素是現場演出的音量需求。
由於物理樂器的音量不可以進行調整,所以對演出環境有苛刻的要求。實際上多數演出都必須在特定的房間內進行,這種房間叫做「音樂廳」。音樂廳是按照物理樂器的音量特點專門設計的一種演出音樂的房間,這種專門的設計可以確保坐在房間裡的任何一個位置都可以清晰地聽到舞台上所有的動靜,特別是那些音量很小的樂器,比如三角鐵之類。不在這樣的房間裡演出,整個音響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為了盡可能實現好的演出效果,人們選擇流傳下來的樂器,都有一個很明顯的特徵,這些樂器發出的聲音都有很強的穿透力。所以你會聽到鄰居吹小號的聲音,但是你卻很少聽到鄰居電視機的聲音。如果電視機想要達到小號聲一般的傳播距離,音量就不得不開到很大很大,而實際上,即便你站在小號手的身邊,你也不會覺得小號的聲音有多麼巨大(如果他吹的很難聽是另一碼事),否則那些小號手自己的耳朵怎麼保的住呢?
物理樂器如果不具備這樣的穿透力,根本無法拿到舞台上去演出。
但是這一切在音箱出現後被突然改變了。
2、電聲樂器
在這裡我們把音箱和功放合為一個概念,簡稱為「音箱」。
音箱的出現,取消了古典音樂行當裡存在了好幾百年的音樂製造規範。因為音箱的音量可以在一個很大的範圍內進行調整,而且你給它輸入什麼信號,它就放大什麼信號。因此我們可以把音箱看成是一個很特殊的「處理」單元,任何一個基本信號都可以使用這個處理單元。現在,樂器生產商在製造樂器時就不必再考慮音量了。這就導致了電吉他和電貝斯的出現。
我把這兩個樂器單獨劃為一個階段:電聲樂器階段。
音箱的出現還取消了對演出場所的限制,有了音箱,音樂家就幾乎可以在任何一種場所進行演出。這使得人們接觸到現場演出的機會被成倍地放大,從而更多的人可以投入到音樂事業中去,音樂產業的發展受到極大的刺激。
音箱的出現同時也為音樂家帶來了更為廣闊的探索空間,展現這些探索結果也變得更加容易了。
樂器的音量自然已經不再是問題,但是決定音色好壞的因素卻變得比物理樂器複雜了。
物理樂器的音色完全由樂器本身決定,但是電聲樂器的音色卻不再單獨取決於樂器本身,括聲設備成為了更加重要的因素。這一個因素甚至也影響到了參與電聲演出的物理樂器,比如鋼琴和人聲。這些物理樂器本身的音色也會很大程度上受到括聲設備的影響。這實際上使得括聲設備成為了古典音樂演出中的「房間設計」的替代品。優秀的現場擴音和糟糕的擴音會造成演出效果的巨大差別。
這種差別在電聲樂器被廣泛使用並得到發展後,開始傳染給音樂家。獨立於樂團而存在的作曲家越來越少了。作曲家都紛紛組建自己的樂團,只演奏自己的樂曲。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聲音產生過程的可控制性越來越廣泛了。古典音樂家獨立於樂團作曲的基本規範要求因此已經不復存在,音樂家必須親自參與到樂器的音色設計及演出效果的調整當中去。
這是電聲樂器時代催生出的最大的一個特點,音樂家的風格不再僅僅體現在他們怎麼使用五線譜,更多開始體現在他們製造出什麼樣的聲音。從某種角度上講,進入電聲時代後,音樂已經不再是特定樂器製造的音高和節奏的變動。任何一種可以讓人產生情緒變化的「聲音」都可以成為音樂。
於是在電聲樂器發展過程中,終於有一天,音響工程師們全力企圖避免的放大失真現象被音樂家拿去當成了一種全新的音色。這之後,就沒有任何東西可以阻止新音色的出現了。
音色成為了一個音樂家風格中極為重要的元素。音樂家必須親自參與到音色的設計工作當中去,這就使得音樂家從純粹的作曲家開始向「工程師+作曲家」的混合體演變。
我們現在來說說樂器和我們的關係。
每一個音樂家都必須至少會演奏一樣樂器。什麼樂器都不會的音樂家是很難稱為「音樂家」的。音樂家在學習演奏一件樂器的過程中,必須建立這樣一種感官體驗:他必須將樂器幻化為自己身體的一部分,將自己的靈魂延伸出去,延伸到樂器,再由樂器釋放出去。沒有任何音樂可以在省略這種體驗的前提下帶給人震撼。
這就是我們和樂器之間的關係。也就是古人常說的「合一」。樂器只有和我們「合一」的時候,樂器才有存在的意義。
所以當一個吉他手把自己的電吉他連接到音箱上的時候,他不得不發現,他拿在手裡的樂器,被延伸了出去,不再僅僅是手裡拿著的部分。所謂樂器,已經包括音箱在內了。於是,「合一」所包括的內容也將包括音箱在內。於是這個吉他手就不得不將音箱也幻化為自己身體的一個部分,否則音箱將成為音樂表達中的阻礙。
這種現象迫使音樂家必須在設備使用方面要成為至少半個行家。
現在一個樂器產生聲音的過程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我們來看一下,使用電吉他時,聲音是怎麼發出來的。
電吉他的基本原理是,有磁性的琴弦在振動時切割拾音器磁場,拾音器由此獲得電信號。這個電信號就是我們所說的「基本信號」。我們再回憶一下箱吉他的發聲過程:基本信號是琴弦的振動引起的空氣振動。
電吉他已經將空氣振動省略了,而是將琴弦的振動直接轉化為電信號。箱吉他使用共鳴箱來美化和放大琴弦引起的空氣振動。電吉他的這一處理過程卻變成了這樣:
所以音箱成了電吉他的「共鳴箱」。
現在你就可以通過更換音箱來獲得不同的處理方式。這些音箱的差異相當大,因此導致電吉他最終音色形成千奇百怪的差異。
箱吉他使用揉弦來製造顫音,電吉他可以使用效果器來製造更富「活力」的音色。效果器的使用使得電吉他能製造出大量名目繁多的音色類型和更多的演奏技巧。而這正是誘使音樂家花費大量精力自己設計音色的動因。這些音色差異可以形成更多藝術表現上的新特色。所以音樂家也更加願意投入精力去製造僅屬於自己的音色。這從每個大牌的搖滾樂隊(他們是電聲樂器的主要使用者)都有自己的吉他音色中就可以看出來。
當電子合成器出現的時候,這種音色上的個性化傾向更加明確了。
3、電子合成器
在這裡,我把純粹的硬件電子合成器算作單獨的一種樂器類型,沒有拼合到「電聲樂器」中去,這只是這個系列使用的一種概念上的劃分,並沒有其他任何含義。
電聲樂器仍然在使用物理振動方式獲得基本信號,但是電子合成器卻徹底顛覆了產生聲音的基本方式。電子合成器不再繼續使用物理振動作為聲音的來源,而是直接使用電子設備中的電壓變化作為聲音的來源。
電子合成器的工作原理變成了這樣:
工程師們對物理樂器的聲音所產生的電信號進行分析,然後用純粹的電子信號來模擬這些物理樂器的聲音。模擬的結果從未得到任何人的認同,但是卻由此導致了新音色的出現。於是,電子合成器成為一種全新的樂器種類登上舞台。
電子合成器的音色由於不再依賴物理振動,所以獲得了更大的自由性,而且也形成了其特色:第一個特色是音色純淨;另一個特色是可以製造從來沒有存在過的聲音。
電子合成器帶來的實際上根本不是某一種「固定」的音色,而是一個巨大的音色空間,允許你自己去調整這些音色。這和電吉他加效果器有巨大的區別。電吉他加效果器的音色可變化範圍和合成器相比就小的多了,因為不管吉他手怎麼處理電吉他的原始聲音,一般都會保留吉他的聲音特色。而電子合成器則沒有這種「傳統」要去守護,所以向前開拓的身形更為迅猛。
電子合成器的出現加速了音樂家向工程師演變的步伐,或至少說,更加模糊了音樂家和工程師之間的界限。你不再可能抱著純粹的作曲心態去使用電子合成器了,除非你拒絕使用。要想使用電子合成器,你就要做好準備自己去創造一些新的音色。在這一點上,不管哪個時代的音樂家都沒有區別,音樂家都必然會去嘗試別人沒有做過的事情,都必然會去建立自己獨樹一幟的風格。於是,電子合成器帶給音樂家更廣泛音色空間的時候,也就意味著音樂家不得不在音色上投入更多的時間。
但是電子合成器並沒有成為物理樂器和電聲樂器的替代品。相反,電子合成器的使用受到種種限制。
電子合成器的出現比電吉他並沒有晚多少年。但是,在世界範圍內,純粹電聲樂器——僅僅包括電吉他、電貝斯和物理鼓——的樂團比比皆是,並且可以覆蓋幾乎所有的音樂類型,古典除外。但是以純粹的電子合成器組建的樂團卻並不多見,雖然原則上講,電子合成器可以模擬任何一種樂器,但是電子合成器最主要的用途僅僅是在電聲樂團裡作為輔助角色出現。以純粹的電子合成器組建的樂團通常都製造統一的一個類型——電子樂,而這僅僅是所有音樂類型中很小的一個分支。
我在這裡不是要評價樂器的存在價值。因為現在多數即便以電聲樂器為主的樂團中,電子合成器也常常是不可或缺的樂器。之所以做上述劃分並沒有實際的意義。我做這種嚴格劃分的目的是,討論這樣一個問題:
為什麼電子合成器沒有像電吉他那樣成為現代樂團中的主角?
或者這樣問,為什麼電吉他並不能製造無限多的音色,卻可以成為多數現代樂團中的主角?
你甚至可以把電吉他稱為當今的樂器之王,有很多年輕人都曾在「吉他英雄」的感召下,開始學習吉他。但是為什麼電子合成器這種可以創造更豐富音色的樂器別說成為「王」,有時連配角都扮演不了(多數搖滾樂隊都根本不使用電子合成器)?
當然不是因為吉他可以背在身上彈奏,因為也有很多人把電子合成器背身上彈。
這就又涉及「樂器和我們」的關係。
音色雖然已經成為一個音樂家必須關注的重要音樂元素,但是,怎樣讓這種音色產生表現力卻遠比音色本身重要。因為音色最終依然要為音樂存在。
世界上大多數吉他手使用的音色都只有微小的差別,甚至只有彈吉他的人才會注意到這種差別,對於多數人來說,這種差別也許根本不存在。但是,電吉他卻似乎天生就是為這個電聲時代存在的一樣,擴聲設備從來沒有和任何其他樂器有過如此完美的「合一」。我們已經說過工程師們竭力試圖避免的失真卻恰好變成一種具有強大殺傷力的新音色,甚至當吉他手把吉他貼到音箱上,發出巨大的反饋嘯叫聲時,都會成為一種絕佳的音色和音樂表現形式。這種和擴聲設備的「合一」,才有可能讓吉他手將這些設備變成自己身體的一部分。正如我們前面所說,只有在這種情況下,音樂才真正具有震撼人的可能性。
而電子合成器卻無法讓演奏者有機會去達成這種「合一」的境界。
另一個原因是,電吉他音色的變化範圍雖然並沒有電子合成器那麼大,但是,這些基本信號仍然來自於物理振動的電子聲音保留了物理樂器最重要的一個原始特性——微妙的粗糙感。然而電子合成器發出的聲音,太過光滑、太過細膩,聽上去缺乏「自然」的感覺。
做一個類比,電吉他和電子合成器音色的對比就像真人扮演的電影和3D動畫之間的差別。3D動畫的特色就是一切都太完美、太光滑、太細膩,看上去沒有親和力。但是3D技術迅速發展,目前已經順利突破了這個瓶頸,可以做出有「微妙粗糙感」的效果,所以3D動畫已經可以和真人扮演的電影平起平坐了。
但是電子合成器似乎永遠都沒有機會突破這個瓶頸了。原因有兩個,電子合成器的開發成本過高,這和3D動畫的低成本形成巨大的反差。成本過高導致售價過高,用戶罕見,反過來又刺激成本升高。這也是導致電子合成器發展緩慢的原因。
第二個原因是,軟樂器的迅速發展對電子合成器的衝擊。
4、軟樂器
在這個系列裡,我將基於電腦平台的聲音合成技術統稱為「軟樂器」。
這個階段還在初始期,但發展勢頭超過任何其他的發展階段。物理樂器的更新換代可能要消耗數百年,但是電子合成器只要十幾年,而軟樂器的更新換代只要一年。所以新技術和新概念不斷出現,優秀的樂器也不斷出現。
軟樂器借助的最大優勢是開發的低成本。這個優勢甚至使得個人開發成為可能,更不用說公司的集體式開發。所以從2002年軟樂器和軟效果器概念誕生開始,軟樂器每年都會為音樂家帶來新的驚喜。這些軟樂器價格往往是電子合成器的十分之一,甚至更低,甚至免費。只要你有一台符合最低配置要求的電腦,你甚至不用有任何其他的設備,就可以使用鼠標來進行創作。這就允許更多的人使用軟樂器,甚至包括業餘作曲家。於是原本只屬於專業領域的合成器市場空間被急速擴大,為軟樂器開發商提供了更多的生存機會,而這正是電子合成器開發商一直缺乏的。電子合成器開發商始終都沒有能力讓電子合成器像其他所有的樂器那樣在人群中實現普及。
借助電腦平台的普及,軟樂器不僅僅在自身領域迅速擴展,甚至開始全方位影響音樂家創作音樂的方式。軟樂器更加徹底地革新傳統的音樂創造方式。借助電腦平台,音樂家可以在家裡完成整個樂曲的創作,而不是僅僅完成曲譜的創作。
電腦作曲平台真正使得Self Music成為可能,而這之前人類所有的音樂作品都是集體音樂。
電腦作曲平台還使得音樂家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完成最後的成品,從而加快音樂的傳播速度。而用軟樂器進行現場演出仍然受到傳統思維和使用感覺方面的制約而處於嘗試階段。但是不論你怎麼看待這個過程,都不能不注意到軟樂器的大規模發展的時間還沒有突破1位數。
但是要最終實現樂器和演奏者的「合一」,軟樂器仍然有很多的努力要作。
什麼時候我們可以像背著吉他一樣,把軟樂器背在身上自由彈奏,軟樂器才真正能稱得上是一件樂器。
二、關於15天訓練的說明
目標:
15天後
1、你將有足夠的信心使用任何一款最頂級的軟樂器製作自己的音色,而不是滿足於使用原廠音色。
2、你將擁有一種有效的方法學習任何一個新出現的軟樂器。
3、最大限度地減少「技術」因素對作曲產生的負面作用。
4、你不會在面對滿屏幕的英文縮寫時感到自己像一個盲人。
學習方法:
1、順序閱讀15天訓練中的每一個字。直到確保你已經完全理解所有的內容。
2、記住所有要求記憶的單詞和所有的縮寫形式。這是你學習軟樂器必須要作的重要步驟。不強行記憶這些單詞,你會發現你使用軟樂器時仍然會障礙重重。但是你不必擔心的是,你只需記住單詞就可以了。這個系列不是一本英文教材,不會向你講解英文語法。
3、「15天訓練」是你必須仔細閱讀的部分,而「各個擊破」單元你可以當作字典來使用。
文章出處http://www.midifan.com/
星期四, 10月 02, 2008
頂級軟件樂器15天訓練——前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0 意見:
張貼留言